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重点领域
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索引号: 677928070/2021-00003 发布机构: 宝鸡港务区管理委员会
生成日期: 2021-01-2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提法",你了解么?

发布时间: 2021-01-28 19:51:26 浏览次数:

进入两会时间,总是激动人心的。

回顾2020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事项,有人说这种“不确定性”使我们更确认了一件事:生产生活、社会治理观念和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换言之,这只“黑天鹅”,呼唤着更适应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省情民情的行政思维、治理手段。

细看2021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许多新词语、新提法高频出现,如: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上云上平台、防止“非粮化”、韧性城市建设等等。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些新提法,都涵盖了哪些新事项,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小木耳+大数据

2020年4月的一场线上直播,走俏了柞水木耳,走红了商山洛水。

这几年来,柞水县抢抓消费扶贫机遇,坚持“线下对接”与“线上促销”,成为脱贫攻坚的顶梁柱产业。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柞水的木耳长在‘云’上。”柞水木耳有关项目的负责人介绍说,为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柞水县借助西北大学和阿里云计算公司的支持,启动了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中心”建设,大数据中心搭建了木耳标准化生产流程管理模块、物联网平台等,全链路的数据技术极大提升了木耳产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小木耳+大数据”这个组合,为新农业和乡村振兴解锁了一种新方式,也让社会看到互联网、云科技、5G等数字化通道能创造的巨大潜力。

在今年的陕西两会上,柞水木耳的品牌效应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实施‘3﹢X’全产业链奖补项目,推进果业提质增效、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茶叶、木耳、红枣、核桃、中药材、肉羊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并提出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

而说到对大数据、云科技等数字化运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更是以罕见大篇幅做了C位标注:“大力培育线上零售、教育、医疗等新型消费,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以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天地一体化”保护秦岭 智慧控山

作为陕西的父亲山,中华瑰宝,秦岭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问题到机制,从机制到机构等等,“整治-巩固-再整治”,年年都是高频词。2019年,有关“秦岭问题”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痛定思痛。2019年12月,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被媒体称赞“更明确”、“更严格”。与此同步的是,陕西建立了全身镶满了硬科技的秦岭保护站,刷脸进山、实时监控、远程处理......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连接起来公法检、行政等多部门的协同作战。

秦岭保护,从之前的“人管人”、“制度管人”走向了智能化监管,用科技之眼,逐渐堵上了制度之洞。秦岭子午峪保护站16个点位,34个摄像头,无时不刻地密切关注着秦岭,筛查着每一个可能的危害。在秦岭保护站指挥室内,大屏幕上显示着每一处的秦岭动向,人和物清晰可见;热成像系统在警惕着每一处的温度,预防山火;一位下河游玩的男士,立即被河道高处安装的“电眼”捕获。

2020年4月,苍茫大地春溜回。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来到秦岭,这里的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

在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上,关于秦岭保护的表述,比以往更多了一些“硬”手段:“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综合智慧监控系统,建立‘天地一体化’、网络化与网格化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我们一定要通过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坚决守好中华民族的祖脉。”

“天地一体化”全面保护,科技化智慧控山,让秦岭保护多了一层保险杠。


打开大通道、做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

去年以来,“双循环”这个词,人尽皆知;当前也正值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时刻。在这两项语境的叠加之下,通道、平台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近几年来,陕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在黄河流域、西三角等经济区勇于作为,逐渐打开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局面”。

2020年,陕西向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开行3720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

“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12位;新增上市企业17家;国企净资产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2.8%、23.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6.4%和10.2%。

自贸试验区21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线通达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4.8%,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年均分别增长12.8%、13.9%,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走深走实。

沧海横流显本色,关键时刻见真章。关于十四五,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写到:“只要我们认清大势、发挥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变量,找准服务和融入大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开大通道、做强大平台、营造大环境,就一定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赢得先机。”

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并不会让陕西放下自己的“窗帘”,而是会继续强劲那颗“外向”的心,敞开更大的格局与胸怀,积极融入东西部发展,以更大容积的流动通道、更高的要素配置平台和更绩优的市场环境向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


解决好“船”和“桥”的问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突出提出了“船”和“桥”的问题。即,“把党中央的决策、省委的要求变成政府的行动,必须把干劲和方法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为重要方法”,“把握时度效、统筹点线面,正确处理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动态平衡中达到集成优化,在递进升级中实现整体跃迁”。

简单理解,就是要注重思维观念和方法、分寸的辩证问题。

说到这里,坊叔倒想起了近来在某些地区比较常见的现象:省上说做了核酸检测可以回去过年,到了县、村一级,早已改为“不许回来过年”。

要么大呼隆,要么一刀切,在以前的工作中也并不少见,有时甚至十几个人管一件事却管不好。去年的一场新冠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这对组合题,深刻考验着每个地方的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谁也不敢拍脑袋决定,但也让“拍板决定”肩负了更多的风险。快一步,慢一步,松一分,紧一分,不容大意。

我们乐见今年用“薪”留人过年的各地政策,也乐见各种现代化治理手段和技术——云签约、大数据追踪、直播带货、网络教学、无接触配送等等;更目睹了分区防控、网格管理、动态监管辩证思维。

疫情与经济,这道方程式,陕西成功解开了:实现生产总值2.62万亿元,增长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和8%,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十四五开局,陕西把“船”和“桥”的问题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主动应变、有守有为,既警惕‘黑天鹅’、又防范‘灰犀牛’,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举措的确定性应对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当前的陕西,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拼一拼就能够冲上去、松一松就可能滑下来。机械化、运动式、一刀切等思维方式已万不可取!要干事、敢干事,更要会干事、能干事,最后干成事,这是陕西为自己立的“能力flag”!


韧性城市

去年此时,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拔地而起,11天的建设速度刷新了网友的认知,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去年4月,开始复工复产,到金秋时节,空空如也的大唐不夜城重现人海,文旅消费强势复盘。西安更是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西北一哥”。

人们越来越关注一座城市的“韧性”——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能力。

显然,在当前环境中,城市建设仅强调“抗灾”已难以很好地应对风险,以“耐灾”为核心的“韧性城市”治理思路,适应了全面提升城市的弹性和安全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今年的两会中,“韧性城市”被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努力使人们出行更便利、生活更舒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也以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形式,强调了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方面,这也是左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建设“韧性城市”要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免疫力”。比如,2020年,陕西加大投入公共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仅西安就集中开工了13个三甲医院的建设项目,对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提质。

而打造韧性城市,既要周密布局基础设施、物资储备、产业发展等“硬资源”,也要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悉心培育公民科学素养,构建“软支撑”。未来,陕西要大力度地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安全教育,提升防灾意识。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让市民在灾难面前保持积极、坚强的面貌。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与考验,如何让城市更有“韧性”,还需要继续探索实践。


亩均论英雄

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陕西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行“亩均论英雄”,突出单位用地产出、能耗、排放等评价指标,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产业、企业集中。

说到这里,不妨先普及一下“亩均论英雄”的概念,其前身是“亩产论英雄”,发源地在浙江柯桥。“亩产”本是农业术语,指的是农产品的产量、种植业的效益。浙江省把这个术语引进到工业和整个经济评价中来,作为评价GDP、工业增加值、税收、劳动生产率、污染等指标,有其独具特色之处。

如今,全国多地已经把“亩产”指标逐步变为精细化的“亩均”考核,推广至全部实体经济,使全国多地不少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走“亩均论英雄”的道路,浙江柯桥区在“腾旧笼”“筑新笼”的基础上,也迎来了“金凤凰”;河北邢台市用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浙江海宁市用之改革,逼退了低效企业和落后产能,挤出了低效配置的资源要素。

 “亩均论英雄”,意味着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不再是简单地以GDP规模、经济增长速度论英雄,而是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弱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切。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经营时,要算土地征用的“买卖账”“补偿账”,更要算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变“摊大饼”式的粗放增长方式,切实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发展。

可以说,“亩均论英雄”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举措。而在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更鲜明强调了“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起来,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突出绿色、协调、创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唯GDP”论,逐渐退出三秦大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关键之年。“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战略主题,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根本目的。接下来的陕西,还要着手解决产业链与创新链、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下气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问题,任重道远。

诚然,不一样的时代主题,有不一样的问题解决途径。在后疫情时代,陕西更强调自己的新思路、新手段,“云上办公”、“数字化政府”、“线上消费”等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高频出现。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初心使然。就让我们如报告所说: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和老秦人的“拧劲儿”,以实干快干破除千难万难,以知责担责创造业绩奇迹!共同拥抱2021吧!